“七分念白三分唱,白是骨頭唱是肉”,曲藝作為說唱藝術,雖有悠久的歷史,卻一直沒有獨立的藝術地位。在中華藝術發(fā)展史上,說唱藝術曾歸于“宋代百戲”中,在瓦舍、勾欄(均為宋代民間演伎場地)表演;到了近代,則歸于“什樣雜耍”中,大多在諸如北京的天橋、南京的夫子廟、上海的徐家匯、天津的“三不管”、開封的相國寺等民間娛樂場地進行表演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,給已經(jīng)發(fā)展成熟的眾多說唱藝術一個統(tǒng)一而穩(wěn)定的名稱,統(tǒng)稱為“曲藝”,并進入劇場進行表演。
作為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繼承者與接班人,戲曲自然是我們應該去了解和發(fā)揚光大的優(yōu)秀文化。于是在這周二,秉文國學社推出了由魯毅主講的《探究中華曲藝之美》主題活動。在活動中,魯毅以風趣幽默的語言,樸實精煉的陳詞,將枯燥的內容講述得引人入勝,讓同學們身臨其境,他還親自演示了一段又一段的相聲,逗得大家樂不可支,讓戲曲與大家來了一次親密接觸。那么,就讓我們就來回顧下今天的精彩內容吧。
1.什么是曲藝
曲藝,也稱“說唱藝術”,是表演藝術中的一大門類。所有以口頭語言的“說唱”方式進行表演的藝術形式,總稱為“曲藝”,曲藝的基本特點是使用第三人稱口吻,以口語“說唱”進行敘述。廣義的“說唱藝術”包括全世界的眾多藝術形式,如日本的落語、凈琉璃,朝鮮半島的盤索里,美國的饒舌,還有英語世界的單口喜劇等,狹義的“曲藝”則多指中國的曲藝形式。
2.曲藝的分類
曲藝可以分為敘事類的“說書”、抒情類的“唱曲”、幽默喜劇類的“諧謔”三個類型,徒口講說、演唱、說唱相間、似說似唱的“韻誦”四種表演方式。
有蘇州評話,揚州評話,北京評書,浦東說書,湖北評書,四川評書,說唱相間,蘇州彈詞,木板大鼓,湖南漁鼓,山東琴書,山東快書等......